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5年9月总第三十五期,让我们一道走进刘醒龙的《听漏》。(本期主持人:李菁 聂梦)
《听漏》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相结合,探讨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详细]
《听漏》节选香水浓缩一万倍后就会变得臭不可闻。 臭气淡化一万倍后也有可能清香扑鼻。 在嗓子眼附近折腾多时的这两句话,将马跃之憋得满脸通红,最终还是没有突破口舌防线,继续留置在自己心里。[详细]
2004年,我第一次接触到国宝级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心中即刻闪出一道文学的灵光。10年后的2014年,我以曾侯乙尊盘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蟠虺》出版。从《蟠虺》到新近完成的写九鼎七簋的《听漏》(长江文艺出版社),刚好又用了10年。前10年中,曾侯乙尊盘还是“大冷”的模样,陈列在“大热”的曾侯乙编钟旁,少有人问津。后10年中,考古界的几位朋友,轮流出主意,建议我写过“冷”的,再写写“热”的,接下来应该写那赫赫有名的曾侯乙编钟。[详细]
“在历史面前,最能体现王者之气的青铜重器非鼎簋莫属。在辉煌的朝代,青铜鼎簋会让这种辉煌更加灿烂。在衰竭的王朝,青铜鼎簋会将这种衰竭衬托得更加残败。”从《蟠虺》到《听漏》,关于青铜重器的长篇小说,刘醒龙已经写了两部,差不多70万字,直到写出上面这几句话,他才对青铜重器有了较深的体察。[详细]
《听漏》是继《蟠虺》之后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听漏》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相结合,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通过对考古人精神世界的揭示追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并从丰沛的考古文物知识与对礼器制度的追溯中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详细]
本期聚焦的是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刘醒龙以深厚的文学功力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将历史纵深、文化底蕴、人性幽微与悬疑张力熔铸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通过细读文本,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作家扎实的叙事能力、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精准而内蕴丰富的文字质感。长篇小说《听漏》在结构安排、叙事视角和意象使用上都有明显的革新,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部小说拓宽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写作边界。作家以沉潜而超越的文学精神,在小说《听漏》里写了器物考证和心灵探寻两条追寻之路。一方面,深入历史细节,透过对青铜器的考古,探讨礼制的缺失和时间流转遗留下的空白。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纷繁纠葛中,找到那些被遗忘或隐藏的精神痕迹。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各色人物,都在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呈现出真实的生命样态和不同的人生境遇。[详细]
《听漏》显示出开阔、茂密的美学风格。作品再现了多种性质不同的生活单元,产生大跨度对话关系,形成叙事话语的内部张力。《听漏》的情节与人物命运制造出为数众多的悬念,甚至形成一个悬念体系,蕴藏强大的叙事动能。可从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物、场景、细节背后察觉小说基本的追求:纯真、厚重、淳朴、道德完善、人格独立以及止于至善的内心境界,天长地久的稳定以及大团圆结局,仁者无敌或仁至义尽的主题。这种基本的追求构成叙事动能的指向。马跃之的君子形象是这种基本追求的体现,君子形象的完成标志显现为一种精神高度的自我跨越;“僭越”话题的干扰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道德完善或君子形象。[详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些作家以“劳模”著称,他们把文学视为庄严的劳动,而他们自身也成了庄严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创作时间长、历史跨度大,而且在各体文学创作中都有堪称经典的杰作。刘醒龙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劳模,他在四十多年来的文坛生涯里勤爬苦作、笔耕不辍,一步一步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文学王国。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醒龙主要以中短篇小说创作见长,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他就主要以长篇小说创作作为自己的志业了。[详细]
长篇小说《听漏》以召唤传统之“礼”为核心命题展开,在文体上呈现出向通俗小说跨界融合的特征,它吸收悬疑小说的叙事要素,借鉴情爱小说的“三角恋”模式,还采用了通俗小说“演义”的叙说方式。近年来,这种突破“纯文学”范畴、向通俗小说寻求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取得了不俗成绩,这正体现出中国当代小说向古典文学传统的回归,亦是中国当代小说文体革新之症候。[详细]
两部作品共同呈现了蕴藏在古老青铜重器上的传统道义和文人风骨,“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伴”的观念被反复诠释,昭示了向传统致敬的立意。相比于《蟠虺》,《听漏》的情节更加复杂。《蟠虺》揭开了一场贪欲驱使下发生在曾侯乙尊盘上真假互换却又不动声色的惊天大事;《听漏》则以按周秦规制应为“九鼎八簋”但却只出土了“七簋”的诡异事件为主线,在更大的时空和更加繁复的人物关系中建立故事,其间人的无定命运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令人震撼。[详细]
《听漏》小说大约三十几万字,按我的阅读经验,从小说故事情节上来说一般都会采用“轻启慢承急转巧合”这样的叙述逻辑节奏。也就是长篇小说开头的叙述一般只是为了后面的故事情节作必要的铺垫,不必写得太精彩。而《听漏》却在刚开始的第三页上就读到关于楚学院门牌号的那些饶有文字和文学趣味的情节、细节的精彩描述。[详细]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